目前,距离太原进入雨季尚有两个月,市政部门已进入战备期,启动了史上规模排水管网“清肠”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清掏一线采访发现,在市政工人们清掏出的杂物中,不乏淤泥、树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卫生纸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 。 原 本 只“喝”水的地下排水管网,竟然成了 “吸尘垃圾桶”。
今年清掏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
4月3日,记者沿着千峰南路一路向南,随处可见在机动车道两侧的各个进水井口旁穿着橘黄色工作衣的市政人员正在忙碌着。在千峰南路与迎泽大街路口的一个排水井上,工作人员坐在井口,两腿以井内砖块作为支撑,手拿铁锹探出上半身掏挖着井内杂物。另两名工人挥着铁锹将掏上来的淤泥装车,这已是他们当日上午清淘的第三座进水井了。
类似这样的场面,在整个千峰南路沿线比比皆是。“每天从早到晚,工人们已经这么干了20多天。”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副处长王海滨告诉记者,太原市各主要街道的地下管网多建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而且从未进行过大规模更新,加之这些年城市发展,日渐衰老的地下管网难负其重。为了保证雨季来临时城市排水管网通畅,每年从4月份起,工人们就对所有的进水井、检查井进行清掏。而今年清淤的工作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力度也是几十年来的一次。本次清掏工作于3月15日展开,预计4月30日结束,将对市区范围内1200余条排水管道、2.6万余座检查井、2.8万余座进水井等进行清掏、疏通和清淤,做到清掏后井内无杂物、污泥。
各类垃圾造成城市排水“血栓”
据悉,太原市政每年都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掏,但不久后又会堵塞。“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地下排水管网存在‘血栓’。”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作铭说。
清掏出的杂物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淤泥。“太原地处北方地区,风沙大、粉尘多,被风刮进的泥土、树叶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淤泥,越积越厚,慢慢就可能堵塞住管网。”一位市政工人说,而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更加剧了排水管网的堵塞。采访中,记者透过不少雨水井箅往下看,里边的杂物可谓包罗万象,有塑料袋、卫生纸、果皮等。“以洗车行、沿街餐饮饭店随意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的行为对排水管网的损害。”市城乡管委排水管理处副处长黄国力说。“正常情况下,排水井箅的进水井每秒能‘喝’10立方米水,如有杂物堵塞,每秒最多只能‘喝’5立方米水,排水效果大打折扣。”王海滨说,“居民随手扔下的一个饮料瓶、倾倒的一袋垃圾,在雨季来临后,都可能成为影响城市排水功能的隐患。”《太原市排水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向城市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受限于违规排水行为隐蔽、执法队伍人员有限等多种原因,想要根治,绝非易事。“因此,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支持。”太原市城乡管委市政设施运行处处长陈居红说,截至目前,省城进水井数量已接近5万座,检查井达3万余座,而负责这么多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的一线工人却仅有110余人,显然势单力薄。为确保汛期整个城市的排水畅通,全体市民都应加入到爱护排水管网、守卫“城市生命线”的行列中,不要向排水管网倾倒杂物、建筑和生活垃圾;遇到有沿街店铺私自改接管道,向排水管里排放餐饮污水的行为,要时间拨打12319举报。
看市政人员如何做“地下工作”
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和智慧”。连日来,记者跟随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感受他们的“地下工作”。
4月3日中午12点20分,已是午饭时间,在太原市胜利街与营西街交叉口,市政设施管理处副所长刘占虎蹲在一口检查井边,不一会儿,他拿来一个小型测试仪,沿着井口往里输送,“这个管道用水枪弄不通,需要人工疏通了。”刘占虎向记者解释。不一会儿,测试仪提了上来,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他摇了摇头,“毒气浓度太大,现在还不能下人。”半小时后,当记者再次回到这里时,一名工人已经钻到井下,开始清掏。
4月4日,清明小长假天。太原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二所水道工段副工段长王旭斌带领着一组人员正在双塔西街进行清掏。井内有好多废弃物彻底将下水道堵死了,其中有袜子、刷子、破旧衣物、筷子、抹布、菜渣等。污物散发的阵阵恶臭让周围行人纷纷避让,但工作人员却没有皱一下眉头,硬是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掏挖了一个多小时,才疏通了管道。“清掏管网是个脏活,很多人不愿意干,可总得有人干吧!”采访中这样的话频频被工人们提及。“我们不怕辛苦,怕的是市民不理解。”一位市政工人说,几天前清掏管网时,他还被过路人指责,嫌弃味道太臭,污染了空气。其实,管道更干净,排水更顺畅,路面不积水了,受益的是每一个人。
对于一线工人的辛苦与辛酸,陈居红深有感触:“市政工作非常脏、累,也非常危险,一线工人大多是四五十岁。有位叫做王忠芳的老工人,一年四季工作在城市阴冷潮湿的地下涵洞,由于沼气浓度大,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居红真心希望广大市民对市政工人能多一份理解。
,
目前,距离太原进入雨季尚有两个月,市政部门已进入战备期,启动了史上规模排水管网“清肠”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清掏一线采访发现,在市政工人们清掏出的杂物中,不乏淤泥、树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卫生纸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 。 原 本 只“喝”水的地下排水管网,竟然成了 “吸尘垃圾桶”。
今年清掏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
4月3日,记者沿着千峰南路一路向南,随处可见在机动车道两侧的各个进水井口旁穿着橘黄色工作衣的市政人员正在忙碌着。在千峰南路与迎泽大街路口的一个排水井上,工作人员坐在井口,两腿以井内砖块作为支撑,手拿铁锹探出上半身掏挖着井内杂物。另两名工人挥着铁锹将掏上来的淤泥装车,这已是他们当日上午清淘的第三座进水井了。
类似这样的场面,在整个千峰南路沿线比比皆是。“每天从早到晚,工人们已经这么干了20多天。”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副处长王海滨告诉记者,太原市各主要街道的地下管网多建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而且从未进行过大规模更新,加之这些年城市发展,日渐衰老的地下管网难负其重。为了保证雨季来临时城市排水管网通畅,每年从4月份起,工人们就对所有的进水井、检查井进行清掏。而今年清淤的工作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力度也是几十年来的一次。本次清掏工作于3月15日展开,预计4月30日结束,将对市区范围内1200余条排水管道、2.6万余座检查井、2.8万余座进水井等进行清掏、疏通和清淤,做到清掏后井内无杂物、污泥。
各类垃圾造成城市排水“血栓”
据悉,太原市政每年都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掏,但不久后又会堵塞。“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地下排水管网存在‘血栓’。”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作铭说。
清掏出的杂物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淤泥。“太原地处北方地区,风沙大、粉尘多,被风刮进的泥土、树叶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淤泥,越积越厚,慢慢就可能堵塞住管网。”一位市政工人说,而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更加剧了排水管网的堵塞。采访中,记者透过不少雨水井箅往下看,里边的杂物可谓包罗万象,有塑料袋、卫生纸、果皮等。“以洗车行、沿街餐饮饭店随意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的行为对排水管网的损害。”市城乡管委排水管理处副处长黄国力说。“正常情况下,排水井箅的进水井每秒能‘喝’10立方米水,如有杂物堵塞,每秒最多只能‘喝’5立方米水,排水效果大打折扣。”王海滨说,“居民随手扔下的一个饮料瓶、倾倒的一袋垃圾,在雨季来临后,都可能成为影响城市排水功能的隐患。”《太原市排水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向城市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受限于违规排水行为隐蔽、执法队伍人员有限等多种原因,想要根治,绝非易事。“因此,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支持。”太原市城乡管委市政设施运行处处长陈居红说,截至目前,省城进水井数量已接近5万座,检查井达3万余座,而负责这么多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的一线工人却仅有110余人,显然势单力薄。为确保汛期整个城市的排水畅通,全体市民都应加入到爱护排水管网、守卫“城市生命线”的行列中,不要向排水管网倾倒杂物、建筑和生活垃圾;遇到有沿街店铺私自改接管道,向排水管里排放餐饮污水的行为,要时间拨打12319举报。
看市政人员如何做“地下工作”
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和智慧”。连日来,记者跟随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感受他们的“地下工作”。
4月3日中午12点20分,已是午饭时间,在太原市胜利街与营西街交叉口,市政设施管理处副所长刘占虎蹲在一口检查井边,不一会儿,他拿来一个小型测试仪,沿着井口往里输送,“这个管道用水枪弄不通,需要人工疏通了。”刘占虎向记者解释。不一会儿,测试仪提了上来,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他摇了摇头,“毒气浓度太大,现在还不能下人。”半小时后,当记者再次回到这里时,一名工人已经钻到井下,开始清掏。
4月4日,清明小长假天。太原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二所水道工段副工段长王旭斌带领着一组人员正在双塔西街进行清掏。井内有好多废弃物彻底将下水道堵死了,其中有袜子、刷子、破旧衣物、筷子、抹布、菜渣等。污物散发的阵阵恶臭让周围行人纷纷避让,但工作人员却没有皱一下眉头,硬是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掏挖了一个多小时,才疏通了管道。“清掏管网是个脏活,很多人不愿意干,可总得有人干吧!”采访中这样的话频频被工人们提及。“我们不怕辛苦,怕的是市民不理解。”一位市政工人说,几天前清掏管网时,他还被过路人指责,嫌弃味道太臭,污染了空气。其实,管道更干净,排水更顺畅,路面不积水了,受益的是每一个人。
对于一线工人的辛苦与辛酸,陈居红深有感触:“市政工作非常脏、累,也非常危险,一线工人大多是四五十岁。有位叫做王忠芳的老工人,一年四季工作在城市阴冷潮湿的地下涵洞,由于沼气浓度大,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居红真心希望广大市民对市政工人能多一份理解。
,
目前,距离太原进入雨季尚有两个月,市政部门已进入战备期,启动了史上规模排水管网“清肠”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清掏一线采访发现,在市政工人们清掏出的杂物中,不乏淤泥、树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卫生纸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 。 原 本 只“喝”水的地下排水管网,竟然成了 “吸尘垃圾桶”。
今年清掏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
4月3日,记者沿着千峰南路一路向南,随处可见在机动车道两侧的各个进水井口旁穿着橘黄色工作衣的市政人员正在忙碌着。在千峰南路与迎泽大街路口的一个排水井上,工作人员坐在井口,两腿以井内砖块作为支撑,手拿铁锹探出上半身掏挖着井内杂物。另两名工人挥着铁锹将掏上来的淤泥装车,这已是他们当日上午清淘的第三座进水井了。
类似这样的场面,在整个千峰南路沿线比比皆是。“每天从早到晚,工人们已经这么干了20多天。”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副处长王海滨告诉记者,太原市各主要街道的地下管网多建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而且从未进行过大规模更新,加之这些年城市发展,日渐衰老的地下管网难负其重。为了保证雨季来临时城市排水管网通畅,每年从4月份起,工人们就对所有的进水井、检查井进行清掏。而今年清淤的工作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力度也是几十年来的一次。本次清掏工作于3月15日展开,预计4月30日结束,将对市区范围内1200余条排水管道、2.6万余座检查井、2.8万余座进水井等进行清掏、疏通和清淤,做到清掏后井内无杂物、污泥。
各类垃圾造成城市排水“血栓”
据悉,太原市政每年都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掏,但不久后又会堵塞。“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地下排水管网存在‘血栓’。”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作铭说。
清掏出的杂物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淤泥。“太原地处北方地区,风沙大、粉尘多,被风刮进的泥土、树叶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淤泥,越积越厚,慢慢就可能堵塞住管网。”一位市政工人说,而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更加剧了排水管网的堵塞。采访中,记者透过不少雨水井箅往下看,里边的杂物可谓包罗万象,有塑料袋、卫生纸、果皮等。“以洗车行、沿街餐饮饭店随意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的行为对排水管网的损害。”市城乡管委排水管理处副处长黄国力说。“正常情况下,排水井箅的进水井每秒能‘喝’10立方米水,如有杂物堵塞,每秒最多只能‘喝’5立方米水,排水效果大打折扣。”王海滨说,“居民随手扔下的一个饮料瓶、倾倒的一袋垃圾,在雨季来临后,都可能成为影响城市排水功能的隐患。”《太原市排水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向城市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受限于违规排水行为隐蔽、执法队伍人员有限等多种原因,想要根治,绝非易事。“因此,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支持。”太原市城乡管委市政设施运行处处长陈居红说,截至目前,省城进水井数量已接近5万座,检查井达3万余座,而负责这么多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的一线工人却仅有110余人,显然势单力薄。为确保汛期整个城市的排水畅通,全体市民都应加入到爱护排水管网、守卫“城市生命线”的行列中,不要向排水管网倾倒杂物、建筑和生活垃圾;遇到有沿街店铺私自改接管道,向排水管里排放餐饮污水的行为,要时间拨打12319举报。
看市政人员如何做“地下工作”
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和智慧”。连日来,记者跟随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感受他们的“地下工作”。
4月3日中午12点20分,已是午饭时间,在太原市胜利街与营西街交叉口,市政设施管理处副所长刘占虎蹲在一口检查井边,不一会儿,他拿来一个小型测试仪,沿着井口往里输送,“这个管道用水枪弄不通,需要人工疏通了。”刘占虎向记者解释。不一会儿,测试仪提了上来,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他摇了摇头,“毒气浓度太大,现在还不能下人。”半小时后,当记者再次回到这里时,一名工人已经钻到井下,开始清掏。
4月4日,清明小长假天。太原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二所水道工段副工段长王旭斌带领着一组人员正在双塔西街进行清掏。井内有好多废弃物彻底将下水道堵死了,其中有袜子、刷子、破旧衣物、筷子、抹布、菜渣等。污物散发的阵阵恶臭让周围行人纷纷避让,但工作人员却没有皱一下眉头,硬是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掏挖了一个多小时,才疏通了管道。“清掏管网是个脏活,很多人不愿意干,可总得有人干吧!”采访中这样的话频频被工人们提及。“我们不怕辛苦,怕的是市民不理解。”一位市政工人说,几天前清掏管网时,他还被过路人指责,嫌弃味道太臭,污染了空气。其实,管道更干净,排水更顺畅,路面不积水了,受益的是每一个人。
对于一线工人的辛苦与辛酸,陈居红深有感触:“市政工作非常脏、累,也非常危险,一线工人大多是四五十岁。有位叫做王忠芳的老工人,一年四季工作在城市阴冷潮湿的地下涵洞,由于沼气浓度大,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居红真心希望广大市民对市政工人能多一份理解。